“皖”里有粮|“三夏”时节,一“皖”麦香
“皖”里有粮|“三夏”时节,一“皖”麦香
“皖”里有粮|“三夏”时节,一“皖”麦香央广网合肥5月29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又是一年麦熟时(shí),安徽各地正抢抓农时,积极调配收获机械,做好服务,确保夏粮(xiàliáng)颗粒归仓。
保障异乡(yìxiāng)“麦客“跨区作业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全省在地小麦面积4342.1万亩(wànmǔ),预计主产区(zhǔchǎnqū)大面积收获期在5月26日至6月上旬。
临泉县加强田间管理,大面积小麦(xiǎomài)长势喜人(zhǎngshìxǐrén) (央广网记者 周然摄)
5月22日晚,随着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麦田,阜阳市颍上县关屯乡今年的夏收工作基本(jīběn)完成(wánchéng)。3.3万亩(wànmǔ)小麦在大雨来临前完成85%以上收割。
“抢收持续了一周,每天都有(yǒu)30台左右收割(shōugē)机日夜不停地在田里收割。”关屯乡(guāntúnxiāng)党委书记周新海介绍道,关屯乡以种植早熟小麦为主,第一波外地农机于5月17日时就抵达关屯乡,拉开跨区作业序幕。
周新海告诉记者,今年已是当地连续第五年(dìwǔnián)向异乡“麦客(màikè)”敞开政府大门。乡政府将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改成临时宿舍,配备床铺、空调、24小时热水供应。乡政府食堂(shítáng)还免费为(wèi)农机手们提供丰盛的饭菜,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能够吃上一口热乎饭。
87台外地农机成夏收主力军,与本地农机形成合力。通过精准调度(diàodù)与高效协作,关屯乡小麦收割效率较往年提升(tíshēng)30%,成功赶在22日强降雨前(yǔqián)完成抢收。雨前收割的小麦色泽金黄、品质上乘,市场收购价较雨后每斤高出0.15元,全乡增收(zēngshōu)超百万元。
阜阳市另一边的临泉县,160万亩小麦全面进入收割期。跨区作业农机手(nóngjīshǒu)刘俊超的收割机突发故障,他拨打了“有事找书记”热线电话,技术人员很快(hěnkuài)来到了田头(tiántóu)。
为保证夏收进度,临泉县协调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2500台,同时组建了(le)27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而“一个电话立即办理”,是(shì)该县今年对在(zài)辖区内作业的收割机做出的承诺。
为保证异乡“麦客“的顺利(shùnlì)作业,4月份以来,安徽在(zài)收费站设立绿色通道,并推动省域内免检(miǎnjiǎn)跨区作业证,对跨区作业车辆快速(kuàisù)检查、快速放行。同时,为了(wèile)进一步做好农机用油保障,安徽要求各(gè)加油站点设立农机加油专用枪机、配备应急容器等措施,24小时提供农机加油服务。对持农机专用加油卡用户优先、优惠、优质加油,优惠幅度在普惠的基础上再优惠3%以上。
关爱跨区作业农机手是安徽的(de)(de)“软”,在安徽这个传统农业大省“江淮熟、天下足”的丰收图景背后,更有“转型突围”的“硬”。在现代化(xiàndàihuà)转型的时代,影响丰收的因素越来越多,粮食的高效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助力(zhùlì)。
四月下旬正是安徽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时节,桐城市吕亭镇双联村三想家庭农场的(de)百亩示范田里,一台新式(xīnshì)的宽窄行高速插秧机在(zài)稻田里快速地栽插着一簇簇秧苗。
据农场主马德定(mǎdédìng)介绍,再生稻生产一直存在头季稻机收(jīshōu)时碾压率高的难题。机收碾压使再生季产量损失30%以上,而这款新型插(chā)秧机通过宽窄行机插既给水稻成长通风透光,也为后期收割时留下(liúxià)履带行走空间,可以帮助实现大面积水稻单产提升(tíshēng)。今年春耕生产时,该设备开始在全省再生稻主产区安庆、池州、宣城等地推广。
五河县(wǔhéxiàn)夏收现场(央广网发 李向前摄)
5月15日起,蚌埠市五河县117.5万亩小麦拉开收割(shōugē)大幕。在充足的农机与完善的安全措施支持下,五河县117.5万亩小麦的收割工作正在高效(gāoxiào)有序(yǒuxù)推进。
种粮大户朱永翠对高效的(de)机械化收(shōu)割表示认可,“今年我种植了800亩小麦,调配了5台机器,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收150亩。”高效的夏收背后是五河县深入实施(shíshī)“机械强农、科技兴农(kējìxīngnóng)”战略的体现,如今,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高达92%。
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里,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与普通农机相比,它们的割幅(gēfú)更宽、效率更高,一天作业面积将近200亩。今年,蒙城县的小麦面积近200万亩,为了加快收获进度,当地投入2万多台(套)各类收割机、打捆机等大中型(dàzhōngxíng)机械(jīxiè),同时强化农机网格化(wǎnggéhuà)配置,确保小麦颗粒归仓(kēlìguīcāng)。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安徽省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中突出农机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yōuhuà),加大大型智能化、低(dī)损失率收获机械(jīxiè)推广应用力度。
破局“靠天吃饭” 水利工程扭转乾坤(niǔzhuǎnqiánkūn)
今年以来,由于降雨(jiàngyǔ)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旱情逐步显现,安徽“夏收”的(de)平稳开展并不容易。
自(zì)4月起,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持续高温少雨,给小麦灌浆带来不利影响。“五一”假期期间,淮北、淮南、宿州、蚌埠、滁州、亳州、阜阳的农业(nóngyè)农村局有关人员及省农业农村厅下派的工作组放弃(fàngqì)休息,均在田间地头组织(zǔzhī)抗旱工作,抢抓小麦灌浆窗口期,科学防灾(fángzāi)减损。
5月4日夜里至5日,安徽(ānhuī)全省出现大面积降水过程,这场(zhèchǎng)降水让安庆、池州、黄山等市(děngshì)部分地区旱情基本上得到解除;宿州、蚌埠、滁州、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达到严重气象干旱的区域被大幅压缩。从5月19日起,安徽省每天发(fā)一期《夏收夏种天气专报》,推送天气实况和未来10天天气预报,共同(gòngtóng)分析天气情况,研判对小麦机收(jīshōu)的影响。
宿州迎来丰收(fēngshōu)季(央广网发 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等天降甘霖,安徽也启动了四大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gōngchéng)(gōngchéng):通过淠史杭灌区工程、引江济淮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调工程,把提引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外水”资源(zīyuán)作为关键性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源保障作用。
早在1月23日,淮水北调工程(gōngchéng)就已启动,截至目前(mùqián),已向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调水1.40亿立方米。4月16日,史河灌区(guànqū)(guànqū)开始引水农业灌溉。“今年以来(jīnniányǐlái),淠史杭(pìshǐháng)灌区三大(sāndà)渠首累计引水6.30亿立方米,统筹保障合肥、六安城市供水和灌区水稻栽插用水需求(xūqi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数字孪生灌区系统自动监测技术,省淠史杭总局还可以及时通报灌区供水形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农田蓄水保墒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现代水网的建设(jiànshè)破解了农业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局。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记者从安徽省(ānhuīshěng)农业农村(nóngcūn)厅获悉(huòxī),从当前来看,今年“三夏”小麦(xiǎomài)收获期间安徽省天气总体较好,对小麦机收生产比较有利。截至5月28日16时,全省小麦已收获2473万亩,进度为56.96%。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xiàzài)“央广网”客户端。欢迎(huānyíng)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xiāofèizhě)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bǎnquán)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shòuquán)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央广网合肥5月29日消息(记者赵家慧)又是一年麦熟时(shí),安徽各地正抢抓农时,积极调配收获机械,做好服务,确保夏粮(xiàliáng)颗粒归仓。
保障异乡(yìxiāng)“麦客“跨区作业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全省在地小麦面积4342.1万亩(wànmǔ),预计主产区(zhǔchǎnqū)大面积收获期在5月26日至6月上旬。
临泉县加强田间管理,大面积小麦(xiǎomài)长势喜人(zhǎngshìxǐrén) (央广网记者 周然摄)
5月22日晚,随着最后一台收割机驶出麦田,阜阳市颍上县关屯乡今年的夏收工作基本(jīběn)完成(wánchéng)。3.3万亩(wànmǔ)小麦在大雨来临前完成85%以上收割。
“抢收持续了一周,每天都有(yǒu)30台左右收割(shōugē)机日夜不停地在田里收割。”关屯乡(guāntúnxiāng)党委书记周新海介绍道,关屯乡以种植早熟小麦为主,第一波外地农机于5月17日时就抵达关屯乡,拉开跨区作业序幕。
周新海告诉记者,今年已是当地连续第五年(dìwǔnián)向异乡“麦客(màikè)”敞开政府大门。乡政府将会议室、活动室等场所改成临时宿舍,配备床铺、空调、24小时热水供应。乡政府食堂(shítáng)还免费为(wèi)农机手们提供丰盛的饭菜,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能够吃上一口热乎饭。
87台外地农机成夏收主力军,与本地农机形成合力。通过精准调度(diàodù)与高效协作,关屯乡小麦收割效率较往年提升(tíshēng)30%,成功赶在22日强降雨前(yǔqián)完成抢收。雨前收割的小麦色泽金黄、品质上乘,市场收购价较雨后每斤高出0.15元,全乡增收(zēngshōu)超百万元。
阜阳市另一边的临泉县,160万亩小麦全面进入收割期。跨区作业农机手(nóngjīshǒu)刘俊超的收割机突发故障,他拨打了“有事找书记”热线电话,技术人员很快(hěnkuài)来到了田头(tiántóu)。
为保证夏收进度,临泉县协调引进跨区作业收割机2500台,同时组建了(le)27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而“一个电话立即办理”,是(shì)该县今年对在(zài)辖区内作业的收割机做出的承诺。
为保证异乡“麦客“的顺利(shùnlì)作业,4月份以来,安徽在(zài)收费站设立绿色通道,并推动省域内免检(miǎnjiǎn)跨区作业证,对跨区作业车辆快速(kuàisù)检查、快速放行。同时,为了(wèile)进一步做好农机用油保障,安徽要求各(gè)加油站点设立农机加油专用枪机、配备应急容器等措施,24小时提供农机加油服务。对持农机专用加油卡用户优先、优惠、优质加油,优惠幅度在普惠的基础上再优惠3%以上。
关爱跨区作业农机手是安徽的(de)(de)“软”,在安徽这个传统农业大省“江淮熟、天下足”的丰收图景背后,更有“转型突围”的“硬”。在现代化(xiàndàihuà)转型的时代,影响丰收的因素越来越多,粮食的高效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助力(zhùlì)。
四月下旬正是安徽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时节,桐城市吕亭镇双联村三想家庭农场的(de)百亩示范田里,一台新式(xīnshì)的宽窄行高速插秧机在(zài)稻田里快速地栽插着一簇簇秧苗。
据农场主马德定(mǎdédìng)介绍,再生稻生产一直存在头季稻机收(jīshōu)时碾压率高的难题。机收碾压使再生季产量损失30%以上,而这款新型插(chā)秧机通过宽窄行机插既给水稻成长通风透光,也为后期收割时留下(liúxià)履带行走空间,可以帮助实现大面积水稻单产提升(tíshēng)。今年春耕生产时,该设备开始在全省再生稻主产区安庆、池州、宣城等地推广。
五河县(wǔhéxiàn)夏收现场(央广网发 李向前摄)
5月15日起,蚌埠市五河县117.5万亩小麦拉开收割(shōugē)大幕。在充足的农机与完善的安全措施支持下,五河县117.5万亩小麦的收割工作正在高效(gāoxiào)有序(yǒuxù)推进。
种粮大户朱永翠对高效的(de)机械化收(shōu)割表示认可,“今年我种植了800亩小麦,调配了5台机器,一台机器一天就能收150亩。”高效的夏收背后是五河县深入实施(shíshī)“机械强农、科技兴农(kējìxīngnóng)”战略的体现,如今,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高达92%。
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里,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与普通农机相比,它们的割幅(gēfú)更宽、效率更高,一天作业面积将近200亩。今年,蒙城县的小麦面积近200万亩,为了加快收获进度,当地投入2万多台(套)各类收割机、打捆机等大中型(dàzhōngxíng)机械(jīxiè),同时强化农机网格化(wǎnggéhuà)配置,确保小麦颗粒归仓(kēlìguīcāng)。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安徽省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中突出农机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yōuhuà),加大大型智能化、低(dī)损失率收获机械(jīxiè)推广应用力度。
破局“靠天吃饭” 水利工程扭转乾坤(niǔzhuǎnqiánkūn)
今年以来,由于降雨(jiàngyǔ)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旱情逐步显现,安徽“夏收”的(de)平稳开展并不容易。
自(zì)4月起,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持续高温少雨,给小麦灌浆带来不利影响。“五一”假期期间,淮北、淮南、宿州、蚌埠、滁州、亳州、阜阳的农业(nóngyè)农村局有关人员及省农业农村厅下派的工作组放弃(fàngqì)休息,均在田间地头组织(zǔzhī)抗旱工作,抢抓小麦灌浆窗口期,科学防灾(fángzāi)减损。
5月4日夜里至5日,安徽(ānhuī)全省出现大面积降水过程,这场(zhèchǎng)降水让安庆、池州、黄山等市(děngshì)部分地区旱情基本上得到解除;宿州、蚌埠、滁州、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达到严重气象干旱的区域被大幅压缩。从5月19日起,安徽省每天发(fā)一期《夏收夏种天气专报》,推送天气实况和未来10天天气预报,共同(gòngtóng)分析天气情况,研判对小麦机收(jīshōu)的影响。
宿州迎来丰收(fēngshōu)季(央广网发 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等天降甘霖,安徽也启动了四大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gōngchéng)(gōngchéng):通过淠史杭灌区工程、引江济淮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淮水北调工程,把提引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的“外水”资源(zīyuán)作为关键性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源保障作用。
早在1月23日,淮水北调工程(gōngchéng)就已启动,截至目前(mùqián),已向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调水1.40亿立方米。4月16日,史河灌区(guànqū)(guànqū)开始引水农业灌溉。“今年以来(jīnniányǐlái),淠史杭(pìshǐháng)灌区三大(sāndà)渠首累计引水6.30亿立方米,统筹保障合肥、六安城市供水和灌区水稻栽插用水需求(xūqiú)。”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数字孪生灌区系统自动监测技术,省淠史杭总局还可以及时通报灌区供水形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农田蓄水保墒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现代水网的建设(jiànshè)破解了农业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局。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记者从安徽省(ānhuīshěng)农业农村(nóngcūn)厅获悉(huòxī),从当前来看,今年“三夏”小麦(xiǎomài)收获期间安徽省天气总体较好,对小麦机收生产比较有利。截至5月28日16时,全省小麦已收获2473万亩,进度为56.96%。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xiàzài)“央广网”客户端。欢迎(huānyíng)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xiāofèizhě)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bǎnquán)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shòuquán)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