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专访甲骨文学者刘风华:甲骨文里的戈光剑影与商城新生

体育正文 47 0

专访甲骨文学者刘风华:甲骨文里的戈光剑影与商城新生

专访甲骨文学者刘风华:甲骨文里的戈光剑影与商城新生

甲骨文,镌刻着华夏文明的早期密码。6月7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深耕古文字研究多年的刘风华副教授接受正观新闻记者采访,以“戈”为钥(yào),解码商代战争伦理与青铜文明。这场(zhèchǎng)跨越三千年(sānqiānnián)的对话,不仅揭示了(le)甲骨文中未解的谜团,更勾勒出遗址博物馆如何让(ràng)文物“活起来”的路径。

刘风华(fēnghuá),郑州大学(zhèngzhōudàxué)文学院副教授,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zhōnghuáwénmíng)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gōngguān)创新平台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河南省文字学会(xuéhuì)副会长,郑州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曾主持国家社科(shèkē)基金项目《殷墟(yīnxū)村南系列甲骨卜辞(bǔcí)的整理与研究》、《殷墟卜辞词汇的分组类(lèi)对比与甲骨分期断代校正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华大学所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参加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xuéshùlùnwén)30多篇,其中专著《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整理与研究》、论文《村南系列甲骨中的同文卜辞》、《殷墟小屯村南系列甲骨田猎卜辞的整理与研究》等获得省级奖励。

戈矛之间:甲骨文里的战争(zhànzhēng)哲学与未解之谜

记者:刘教授您好,从甲骨文“伐”字斩首人颈的定格,到“武(wǔ)”字被解读为止戈宣言,是否暗示商代战争观存在某种矛盾(máodùn)?还有(háiyǒu)哪些体现战争伦理的字例?

刘风华:关于这个“伐(fá)”和这个“武”字,“伐”字上头是个“戈”,戈刃部分把人的头部割断了,这是“伐”。而(ér)“武”字上面也是个“戈”,下面是个“止”。《左传》就有记载说“止戈为武”,但其实这个“止”不是停止的意思——它(tā)表示人扛着戈在行动,是持干戈去打仗(dǎzhàng)、保卫国家(bǎowèiguójiā)。“伐”是具体的砍杀动作,这类字叫会意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把不同偏旁组合成新意象。

甲骨文中确实存在一批(yīpī)与战争相关的字,部分仍有争议,等待(děngdài)学者和未来的孩子(háizi)们掌握更多线索去“破解”,我们相信祖先留下的谜团终将得到合理解释。

记者:目前甲骨文中是否存在尚未被破解的兵器相关文字(wénzì)?未来研究如何结合考古与文献(wénxiàn)?

刘风华:我们学界一般说“考释”,不说“破解(pòjiě)”。尚未被考释的字肯定(kěndìng)存在,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当时的生活场景已难复原。比如一个“戈”头上有三个弯曲的“折(zhé)”,底端(dǐduān)捆扎在一起。有人释为捷(jié)报的“捷”,有人释为“杀”,莫衷一是。但它在卜辞中表示“击溃敌军”的意思是比较确定的。

再如“戉(yuè)”,过去认为它就是斧钺的(de)形状,但现在年轻学者对它提出了(le)新的考释。这些未定论的字,正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需要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线索交汇,谜团才能逐一厘清。

博物院使命(shǐmìng):让三千年前戈锋照亮郑州

记者(jìzhě):您认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该如何通过展陈联动甲骨文研究(yánjiū),助力公众理解早商文明?

刘风华:咱们这个馆(guǎn)在(zài)全国博物馆里是(shì)个年轻的“小弟弟”,但非常努力在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来时注意到博物院大门外广场上的文物介绍展板,可以说是一张很专业的城市名片——清晰标出(chū)了郑州出土的青铜器和甲骨片的出土地(tǔdì)、年代、形制、尺寸、意义和价值等等。博物馆近年活动也很丰富,有一系列文体文娱活动策划的尝试。商都讲坛、商都沙龙、商代主题文创...还有最近尝试的“甲骨文街舞”,用街舞来解读宣传甲骨文化,这种跨界尝试让(ràng)文字(wénzì)有了温度。商博所在地紧邻商都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yōushì),我相信这座(zhèzuò)博物院未来潜力无限。

记者:您觉得商博的哪些(něixiē)藏品最能体现商代“戈”文化的独特性?

刘风华:那当然是(shì)青铜兵器了。冷兵器时代,金属铸造的戈是最锋利的。我觉得博物院可以尝试(chángshì)向公众展示一下(yīxià)商代青铜戈是如何铸造?如何存储使用?哪些汉字由它(tā)演变而(ér)来?讲清这些,戈就从兵器变成文明的路标。坐拥三千六百年历史文物,商都遗址博物院还有很多潜力可以发挥的。

记者:您认为郑州商城在中(zhōng)华文明探源中扮演什么角色?未来如何(rúhé)加强遗址研究与公众教育联动?

刘风华:我在大厅宣传片里看到刘庆柱先生说(shuō):“郑州让黄河有了文化色彩。”我深感认同。郑州上世纪50年代(niándài)才成省会(shěnghuì),在这之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不(bù)甚起眼的交通要道。所以很多(hěnduō)人不太了解这座城市背后的文化,不知道它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需要有人把郑州“古都”的身份揭示出来——这也是博物院现在正在(zhèngzài)做的工作。

刚才路过馆旁(guǎnpáng)考古工地,我随机问一位路人是否知道郑州历史,他大方自信回答:“知道啊!”我深有感触,这说明(shuōmíng)我们(wǒmen)(wǒmen)的宣传工作已经起作用(zuòyòng)了,郑州的文化名片(míngpiàn)已经开始发光发热了。我们脚下是三千年前的王都,它该被世界看见。让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真正连通,让市民散步时就能触摸夯土城墙,让商城的光彩重新照亮郑州、照亮河南,不让别人再小看我们中原大地。

本文(包括但不(bù)限于文字(wénzì)、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shòuquán),不得以任何方式(fāngshì)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láiyuán)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de)权利

专访甲骨文学者刘风华:甲骨文里的戈光剑影与商城新生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