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韵时评丨看济宁如何作答这场“低碳大考”
儒韵时评丨看济宁如何作答这场“低碳大考”
儒韵时评丨看济宁如何作答这场“低碳大考”
大众网(dàzhòngwǎng)评论员 李鑫鹏
生态,是一座城市(chéngshì)的(de)发展底色,绿色低碳,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新引擎。
嘉祥用“一矿一策”修复万亩矿山,让山体披上葱茏绿装;兖州在沉陷区铺展光伏矩阵,灰色洼地(dì)化作粼粼碧波;邹城将塌陷(tāxiàn)积水区建成湿地公园,废弃水域变身(shēn)生态文旅打卡地;鱼台县把乡村(xiāngcūn)老宅改造成低碳住宅,农家院落盈满(yíngmǎn)绿色暖意……济宁努力用一步一脚印的实干让“生态底色”不再(bùzài)是单纯的口号,而是成为了这方土地上摸得着的青山绿水。
这是一份“低碳”考卷(kǎojuàn),写着矿山修复的务实解法、传统产业转型的独特道路和城市民众生活(shēnghuó)的幸福清单。
用科学治理组合拳打开新(xīn)“生态画卷”
因采煤(cǎiméi)而沉降的(de)土地曾是济宁发展史上一片(yīpiàn)单调的“灰色印记”,随着济宁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片“单色画板”晕染了光伏蓝、湿地绿、农田(nóngtián)金,让沉陷地蜕变成济宁独特的“绿色会客厅”。
在兖州区兴隆庄街道,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变身为56万块光伏组件串联成的“光伏海”。这里是(shì)宁德(níngdé)时代1.1GW第三批国家大型(dàxíng)光伏基地暨时代绿能(lǜnéng)兖州一期250MW光伏发电项目,也是山东省采煤沉陷区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
“伤心地”变成“致富田”的背后是一套(yītào)科学的治理(zhìlǐ)组合拳(zǔhéquán)。同为采煤塌陷的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赵庙村,现在通过熟土剥离、客土(kètǔ)回填等治理方法,土地复垦后流转给(gěi)山东农业大学,建设良种繁育推广基地,耕地实现了“田成方、路通畅、沟配套、旱能灌、涝能排”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dāng)生态修复与(yǔ)文旅相融合发展,塌陷地的价值被彻底激活。在邹城太平(tàipíng)国家(guójiā)湿地公园,游客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耕捕鱼,既欣赏美景又感受文化,走出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并举的新路子。
传统产业(chuántǒngchǎnyè)逆袭成“新能玩家”
从(cóng)“靠煤吃饭”到“向绿而行”,作为全国八大煤炭(méitàn)基地之一的(de)济宁,遇上了“低碳大考”,其“点煤成金”的做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第十八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méitàn)及能源工业博览会(bólǎnhuì)上,一台名为“STC超高压(chāogāoyā)压滤机”的设备与海纳科技董事长朱凯的介绍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
在济宁运河经济开发区,山东海纳智能(zhìnéng)(néng)装备的STC超高压压滤机直接把煤泥含水率压到10.5%,“黑色废料”变成了商品(shāngpǐn)煤,每吨能多赚73.79元到103.88元。
传统(chuántǒng)产业的“绿色革命”,还体现在交通物流的升级上。京杭大运河(jīnghángdàyùnhé)济宁段的龙拱港,堪称北方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内河港口,用集装箱装卸代替传统散货作业(zuòyè),2025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突破20万标箱,碳排放量下降(xiàjiàng)超40%。为了便利货船的运输与绿色发展(fāzhǎn)两手抓,从4月1日起,山东省直接为通过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的新能源船舶(chuánbó)谋起了福利——免费过闸。
从“岁月(suìyuè)褶皱”到“低碳秀场”
在产业端干得热火朝天的同时,济宁城市的低(dī)碳改造也在同步推进,让居民开启了(le)低碳生活的新模式。
随着城市断头路不断打通,城市交通直接“内畅外连”。走进济宁市区(qū),108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57万户居民(jūmín),智慧供暖系统“一(yī)小区一策”。“口袋公园(gōngyuán)”随处可见,街角的卫生死角成了“迷你(mínǐ)花园”,300多个见缝插绿的“微景观”像珍珠般串起居民生活——晨练的老人(lǎorén)在绿荫下打太极,放学的孩子在小花坛边数蝴蝶(húdié),连晾衣绳旁都多了片能歇脚的小绿地,让市民向往的“推窗见绿、出门有景”的生活成为现实。
城乡更新不仅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在鱼台县王庙镇,村民住上了“会呼吸的房子”,轻钢龙骨(lónggǔ)+ALC墙板结构,抗震8级,建设周期(jiànshèzhōuqī)缩短60%,建筑垃圾减少80%,年均采暖费节省2800元,还集成(jíchéng)光伏屋面与地源热泵技术,建筑能耗(nénghào)降低65%。
如果说城市更新是“面子里子双提升”,那么乡村的(de)“废料革命”就是济宁低碳发展的另一张王牌。从工业固废到农业废料,济宁的“低碳经”念得越来越活。在华能山东泗水新能源(xīnnéngyuán)有限公司,农业废弃物得到了“重生”。泗水县农林(nónglín)生物质发电项目,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jìshù),将秸秆转化为绿色(lǜsè)电能和(hé)热能。项目自投产以来,累计消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超百万吨(bǎiwàndūn),减排二氧化碳超60万吨。电厂产生的灰渣经加工(jiāgōng)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免费返田,形成“秸秆、能源、肥料、农田”的生态(shēngtài)循环链,既改良土壤结构,又助力农业降本增效。让乡村既有了“生态颜值”,更攒足了“发展内涵”。
当光伏板在塌陷地上映出绿色动能,老巷弄亮起智慧灯光,每个(měigè)济宁人都在“推窗见绿”的家里享受着低碳生活,这场(zhèchǎng)“低碳大考”的答案早已写进城市的每个角落(jiǎoluò)。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