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陵南街的红色灯塔
坝陵南街的红色灯塔
坝陵南街的红色灯塔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南街中段,一座(yīzuò)青砖灰瓦的(de)(de)四合院静静矗立在现代楼群之间。这里是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春日里,院外的西府海棠如云似霞,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给这座古朴的院落增添了(le)几分诗意;冬日中,院内的百年桑树枝干遒劲,似忠诚的卫士坚守着这片土地(tǔdì)。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重要的红色枢纽。
当人们在门前(ménqián)广场上休闲漫步时,或许很难(hěnnán)想象,这里曾见证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它是中国共产党(dǎng)和八路军(bālùjūn)在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设立的唯一公开办事机构,是党在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地,是党领导运筹华北救亡、实现全民族抗战的中心,是沟通晋陕交通、保障八路军军需物资(wùzī)的枢纽,是接待进步人士、输送革命青年的前哨。无数爱国志士在此汇聚,带着满腔热血奔赴抗日战场。
1936年(nián)深秋,太原(tàiyuán)城笼罩在阴云之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入华北,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民族大义与自身利益间摇摆不定。
11月的(de)一个深夜,一队身着便衣的身影悄然入驻首义门基督教青年会后院。为首之人正是彭雪枫(péngxuěfēng),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hóngjūn)名将,此刻却化装成商人模样,肩负着重要使命,在此建立了红军秘密联络站(liánluòzhàn)。1937年3月,秘密联络站迁往新满城街30号。
联络站的工作充满危险。彭雪枫化名“彭公馆”主人,与(yǔ)阎锡山的亲信周旋。他巧妙利用阎锡山对红军既忌惮又想联合的矛盾(máodùn)心理,经过多次谈判,主要达成三项协议:一是在太原建立红军秘密联络站;二是同意联络站在太原建立秘密电台,与陕北中共中央联系;三是默许彭雪枫秘密开展(kāizhǎn)晋陕(jìnshǎn)通商(tōngshāng)。
1937年3月24日,当第一封加密电报从新满城街30号的电台发往延安时,太原(tàiyuán)与中共中央(zhōnggòngzhōngyāng)之间的通讯联络终于连通。随后,彭雪枫通过“春和申”商号打通(dǎtōng)晋陕商路,陕北的食盐、石油运抵山西,山西的布匹、粮食则(zé)源源不断送往延安。
卢沟桥的(de)(de)炮声彻底打破了华北的宁静。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1937年7月,毛泽东再次致信阎锡山,言叙(xù)抗战事宜。阎锡山回信表示将积极抗战,并向彭雪枫表示“你可以用红军和中共中央代表名义公开活动(huódòng)了”。
当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hóngjūn)主力改编为(wèi)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30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红军秘密(mìmì)联络站公开为八路军驻晋(zhùjìn)办事处,地点就在坝陵南街8号(hào),彭雪枫任主任,张震任总务科长,资凤任供给科长,岳夏任电台台长,宋绍林任交通站长。
1937年9月初,周恩来、彭德怀等抵达太原(tàiyuán),与阎锡山先后达成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rì)前线(qiánxiàn)、作战方针等协议,山西由此成为华北抗战的(de)基地。9月21日,朱德、任弼时(rènbìshí)、邓小平、左权率八路军总部到达太原。国共军队集结忻州、太原一带,阻止日军南下,山西由此成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工作(gōngzuò)千头万绪,除了不断宣传共产党(gòngchǎndǎng)抗日主张外,还在开展统一战线、团结抗战(kàngzhàn)队伍、营救被俘同志、引导进步青年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7年9月(yuè),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遍中国,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quánguó)抗日军民的信心。随后,彭雪枫受邀前往学校、社会团体开展(kāizhǎn)演讲,宣传(xuānchuán)抗日思想和游击战术(yóujīzhànshù)。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代表团、抗日爱国青年和中外记者,并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山西女兵连、成成中学抗日游击队等抗日队伍建设过程中,起到(qǐdào)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平型关大捷后,山西战局的中心转移(zhuǎnyí)到忻口。周恩来参与了太原会战的作战研究。1937年11月,日军炮火逼近城下,太原城岌岌可危。11月5日,日军已临近城郊,八路军(bālùjūn)驻晋办事处仍在(zài)坚持工作。当晚,当记者范长江带着战地照片赶回时(shí),周恩来坚持留守至最后一刻。在旱西门拥挤(yōngjǐ)的人群中,周恩来下令放弃辎重,撤出太原。
随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迁至临汾继续开展工作,于1938年2月奉命(fèngmìng)撤销,结束了(le)它光荣的使命。
如今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jìniànguǎn),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里面的每一件展品都(dōu)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而彭雪枫“手过千金,一尘不染”的故事则(zé)见证了共产党人的清廉。
这座(zhèzuò)四合院承载的不仅是(shì)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当人们站在院内的老桑树下,仿佛能看见先烈们在炮火(pàohuǒ)中运筹帷幄的身影,听见他们对(duì)和平的深切呼唤。这里是抗战的支点,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纪念馆充分发挥了革命事迹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hóngsè)基因等功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de)活动,如情境化沉浸式讲解(jiǎngjiě)、开学第一课、从军路上第一课等。其中情境化沉浸式讲解颇具特色(tèsè),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化身为地下情报人员,亲身体验对暗号、转交(zhuǎnjiāo)情报、破解译文等情报工作,并(bìng)还可以参加会议、聆听演讲,最后加入到(dào)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中。这些活动让历史更加鲜活,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记者 袁剑锋 太原日报(rìbào)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南街中段,一座(yīzuò)青砖灰瓦的(de)(de)四合院静静矗立在现代楼群之间。这里是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春日里,院外的西府海棠如云似霞,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给这座古朴的院落增添了(le)几分诗意;冬日中,院内的百年桑树枝干遒劲,似忠诚的卫士坚守着这片土地(tǔdì)。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重要的红色枢纽。
当人们在门前(ménqián)广场上休闲漫步时,或许很难(hěnnán)想象,这里曾见证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它是中国共产党(dǎng)和八路军(bālùjūn)在华北地区(huáběidìqū)设立的唯一公开办事机构,是党在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地,是党领导运筹华北救亡、实现全民族抗战的中心,是沟通晋陕交通、保障八路军军需物资(wùzī)的枢纽,是接待进步人士、输送革命青年的前哨。无数爱国志士在此汇聚,带着满腔热血奔赴抗日战场。
1936年(nián)深秋,太原(tàiyuán)城笼罩在阴云之下。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入华北,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民族大义与自身利益间摇摆不定。
11月的(de)一个深夜,一队身着便衣的身影悄然入驻首义门基督教青年会后院。为首之人正是彭雪枫(péngxuěfēng),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hóngjūn)名将,此刻却化装成商人模样,肩负着重要使命,在此建立了红军秘密联络站(liánluòzhàn)。1937年3月,秘密联络站迁往新满城街30号。
联络站的工作充满危险。彭雪枫化名“彭公馆”主人,与(yǔ)阎锡山的亲信周旋。他巧妙利用阎锡山对红军既忌惮又想联合的矛盾(máodùn)心理,经过多次谈判,主要达成三项协议:一是在太原建立红军秘密联络站;二是同意联络站在太原建立秘密电台,与陕北中共中央联系;三是默许彭雪枫秘密开展(kāizhǎn)晋陕(jìnshǎn)通商(tōngshāng)。
1937年3月24日,当第一封加密电报从新满城街30号的电台发往延安时,太原(tàiyuán)与中共中央(zhōnggòngzhōngyāng)之间的通讯联络终于连通。随后,彭雪枫通过“春和申”商号打通(dǎtōng)晋陕商路,陕北的食盐、石油运抵山西,山西的布匹、粮食则(zé)源源不断送往延安。
卢沟桥的(de)(de)炮声彻底打破了华北的宁静。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1937年7月,毛泽东再次致信阎锡山,言叙(xù)抗战事宜。阎锡山回信表示将积极抗战,并向彭雪枫表示“你可以用红军和中共中央代表名义公开活动(huódòng)了”。
当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hóngjūn)主力改编为(wèi)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30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红军秘密(mìmì)联络站公开为八路军驻晋(zhùjìn)办事处,地点就在坝陵南街8号(hào),彭雪枫任主任,张震任总务科长,资凤任供给科长,岳夏任电台台长,宋绍林任交通站长。
1937年9月初,周恩来、彭德怀等抵达太原(tàiyuán),与阎锡山先后达成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rì)前线(qiánxiàn)、作战方针等协议,山西由此成为华北抗战的(de)基地。9月21日,朱德、任弼时(rènbìshí)、邓小平、左权率八路军总部到达太原。国共军队集结忻州、太原一带,阻止日军南下,山西由此成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工作(gōngzuò)千头万绪,除了不断宣传共产党(gòngchǎndǎng)抗日主张外,还在开展统一战线、团结抗战(kàngzhàn)队伍、营救被俘同志、引导进步青年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7年9月(yuè),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遍中国,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quánguó)抗日军民的信心。随后,彭雪枫受邀前往学校、社会团体开展(kāizhǎn)演讲,宣传(xuānchuán)抗日思想和游击战术(yóujīzhànshù)。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代表团、抗日爱国青年和中外记者,并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山西女兵连、成成中学抗日游击队等抗日队伍建设过程中,起到(qǐdào)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平型关大捷后,山西战局的中心转移(zhuǎnyí)到忻口。周恩来参与了太原会战的作战研究。1937年11月,日军炮火逼近城下,太原城岌岌可危。11月5日,日军已临近城郊,八路军(bālùjūn)驻晋办事处仍在(zài)坚持工作。当晚,当记者范长江带着战地照片赶回时(shí),周恩来坚持留守至最后一刻。在旱西门拥挤(yōngjǐ)的人群中,周恩来下令放弃辎重,撤出太原。
随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迁至临汾继续开展工作,于1938年2月奉命(fèngmìng)撤销,结束了(le)它光荣的使命。
如今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纪念馆(jìniànguǎn),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里面的每一件展品都(dōu)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而彭雪枫“手过千金,一尘不染”的故事则(zé)见证了共产党人的清廉。
这座(zhèzuò)四合院承载的不仅是(shì)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当人们站在院内的老桑树下,仿佛能看见先烈们在炮火(pàohuǒ)中运筹帷幄的身影,听见他们对(duì)和平的深切呼唤。这里是抗战的支点,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纪念馆充分发挥了革命事迹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hóngsè)基因等功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de)活动,如情境化沉浸式讲解(jiǎngjiě)、开学第一课、从军路上第一课等。其中情境化沉浸式讲解颇具特色(tèsè),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化身为地下情报人员,亲身体验对暗号、转交(zhuǎnjiāo)情报、破解译文等情报工作,并(bìng)还可以参加会议、聆听演讲,最后加入到(dào)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中。这些活动让历史更加鲜活,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记者 袁剑锋 太原日报(rìbào)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