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400个消防水枪头不翼而飞,偷这些设施“真刑”!

体育正文 88 0

400个消防水枪头不翼而飞,偷这些设施“真刑”!

400个消防水枪头不翼而飞,偷这些设施“真刑”!

  学生在(zài)文宇阁书院阅读。

  文宇阁书院(shūyuàn)鸟瞰。

  “江右书院(shūyuàn)甲天下”,江西的书院文化底蕴深厚(shēnhòu)、绵延至今,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声名远扬。

  如今,在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鹅峰乡,有一座藏书300余万册、年服务超(chāo)10万人次的文宇阁书院。传承书院文化传统,文宇阁书院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地方文献(wénxiàn)尤其是新编地方志,全年对外免费开放,让(ràng)书香浸润乡村,使学习(xuéxí)蔚然成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农家子弟,建设图书馆回报家乡(jiāxiāng)

  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chuánchéng)至明清(míngqīng),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万载县曾有书院49所,书院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lìshǐ)。

  “张岩书院(shūyuàn)(shūyuàn)、龙河(lónghé)书院、东洲书院、正谊书院等先后建成。书院文化传承发展至今,龙河书院已发展成为如今的万载中学,正如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副楹联(yínglián)所说——‘道法相传清流万古,人文继起秀挺千山’。”万载县委宣传部部长黄云辉说。

  底蕴深厚的书院文化(wénhuà)传承不息。“去文宇阁(wényǔgé)书院!”如今,万载县鹅峰乡建起了一座江西省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文宇阁书院,市民们和乡亲们常常(chángcháng)来到这里看书、学习。

  文宇阁书院的创始人袁宇是个80后,出生于(shēngyú)万载县里泉村,自小喜爱阅读。上中学时,他在万载县图书馆偶然查阅到一本《万载县志》,家乡近(jìn)1800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让袁宇大为(dàwèi)震撼。

  袁宇说:“万载县最早的书院(shūyuàn)是位于县城西部株潭镇获富里的张岩书院,由临江儒学教授、万载籍人张千崖创建于元朝(yúyuáncháo)至元年间。”元朝《重修张岩书院记》记载:“有楼以藏圣贤之书,有堂以尊师而讲学,有四斋以居其学者……”清朝人评价其“弦诵衣冠,比于(bǐyú)京洛,盖(gài)一时之盛也。厥(jué)后人才辈出。”

  “万载为什么名人辈出、社会昌明(chāngmíng)?家家户户为什么尊师重教、重视读书?《万载县志》道出了渊源。”袁宇说,读史使人明志,“我尤其钦佩从家乡走出去的(de)一个个(yígègè)名人,也对回到万载兴建书院、点亮一方(yīfāng)的事迹‘心向往之’。”

  与书结缘,他逐步成为一名(yīmíng)专注于旧书买卖(mǎimài)与收藏的书商,手中的藏书越来越丰富。

  “我不想做(zuò)一个单纯买书卖书的(de)书商,也坚信读书(dúshū)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书回报家乡。”2008年,袁宇回老家(huílǎojiā),利用家里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依托近20万册图书资料建起了第一个乡村公益图书室。此后为了更方便(fāngbiàn)乡亲们看书,又建起4个图书室。

  “看书(shū)免费,借书也免费。图书室从一开始就不要押金、不设门槛。当时有人好意提醒(tíxǐng)我‘要是借出去的书不还咋办?’我说‘不还说明人家喜欢看、用得着,这是书的最大价值(jiàzhí)。书一旦没人看,才让人难过呢。’”袁宇(yuányǔ)回忆,“一直以来,书籍几乎没有丢失。这说明乡亲们爱书惜书、文明向上。就从这小小的细节(xìjié),我就觉得文宇阁书院的价值达到了(le)。”

  万载县政府看到(kàndào)袁宇的图书室给当地带来的可喜变化,决定给予大力扶持——在东田(dōngtián)村为其征得45亩集体用地,并通过(tōngguò)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文化人才奖补项目等政策,共投入575万元(wànyuán)资金助力文宇阁书院建设。

  2020年,位于3个乡镇交界处(jiāojièchù)、建筑面积(jiànzhùmiànjī)逾1.5万平方米的文宇阁书院正式建成,辐射附近31个行政村的10万余群众。

  “女儿上小学和初中的(de)时候,就经常和同学们(men)结伴(jiébàn)来看(láikàn)书。尽管步行过来要半个小时,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正在文宇阁书院看书的三兴镇花塘村村民龙小琳说,“村里的孩子能与书为伴,多幸福啊!”

  “文宇阁书院书籍丰富、安静典雅,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我闺蜜的女儿(nǚér)准备研究生考试就是在这里复习的。”龙小琳(lóngxiǎolín)说(shuō),“最终顺利考上了,我们都替她高兴。”

  如今,文宇阁书院已(yǐ)成为(chéngwéi)万载县图书(túshū)馆分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乡亲们不出村就能借到县城里的书。“文宇阁书院拿出30万册(wàncè)图书进入全县流通,让这些书能被全县读者看到,更好地‘活起来’。”袁宇说。

  “乡亲们不是不想读书,而是需要优质的阵地和服务来吸引和引导。”当学生们手牵手、老人(lǎorén)与孩子一起(yìqǐ)走进文宇阁书院,袁宇看到学习的风尚愈加浓厚(nónghòu),他也更加笃定(dǔdìng)内心的想法:“让书香浸润乡村、学习蔚然成风,推进乡风文明。”

  30多万种地方文献,讲述着(zhe)祖辈的故事

  古代文章(wénzhāng)典籍得到保存,先贤思想得到阐释和(hé)发扬,书院功不可没。

  “傍(bàng)百年树,读万卷书”,书院不仅是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当地藏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许多著名(zhùmíng)书院都以丰富的藏书闻名,不仅支持了书院的教学和学术活动,还(hái)成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zhōnghuáwénhuà)的重要载体。

  “披卷堪知华夏,开篇可阅春秋”,这副对联悬挂在文宇阁书院的地方文献(wénxiàn)馆前(guǎnqián)。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yánjiūguǎnyuán)包建民在(zài)国图工作42年(nián),文宇阁(wényǔgé)书院的地方文献尤其是新编地方志之丰富,让他赞叹连连,“记录1949年以后(yǐhòu)历史的地方志,我们称其为新编地方志,文宇阁书院收藏了5.7万多种,数量接近国家图书馆。文宇阁书院的乡镇志、行业志、部门志、山水志,十分丰富,为读者、学者查资料(zīliào)、做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jiāyǒu)谱。“地方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乡愁记忆。”袁宇说(shuō),“文宇阁书院收集了全国所有县、市、区的新编地方志(dìfāngzhì),几千所大中小学的校史校志,以及数量可观(kěguān)的家谱、校友录……地方文献总量达30多万种。每个中国人来到这里,都能够(nénggòu)找到自己的家乡,祖辈的故事翻阅中历历在目,这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家国(jiāguó)情怀的传承。”

  地方志,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lìshǐ)、文化(wénhuà)、人物(rénwù)、风物(fēngwù)、民俗等多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其价值在于“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它是由当地人记述当地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jiàoxùn),因此不仅是“资治之书、辅政之书”,还能服务当下、鉴古知今。

  “收集地方(dìfāng)志,抢救性挖掘(wājué)散落在各地的宝贵资料,我以为是在保护地方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我们收藏起来,民间就保留了一个个文明(wénmíng)火种。”袁宇说(shuō),“阅读、研究地方志,能辅助经济社会治理,提升人们爱国爱家乡(xiāng)的情感。此外,还能激发更多人拼搏奋斗的意志,就好比我小时候阅读《万载县志》而备受鼓舞一般。”

  怎样让收藏的地方志更好发挥作用?包括包建民在内的两位国图老专家,正(zhèng)义务为(wèi)文宇阁书院编录一本(yīběn)《文宇阁藏中国新编地方志(提要)目录》,工作已持续近4年。“下一步计划是将(jiāng)文献数字化,让更多人(rén)有机会了解我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历史演进过程。”包建民说。

  来自重庆巫山县(wūshānxiàn)的(de)(de)70后读者杜泽兴奋地找到(zhǎodào)了自己家乡的地方志,他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阅着泛黄的书页。“地名没变,景观迥异,几十年间的变化真是大啊。”杜泽说,“每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家乡的发展、国家(guójiā)的进步相伴随,我们一代代人要接续奋斗,创造新的历史。”

  袁宇说,如果小小的书院能够收藏历史、传播文化,“那(nà)一切努力都是(shì)值得的。”

  看古籍、品经典(jīngdiǎn),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与热爱

  书院(shūyuàn)是文明(wénmíng)薪火相传的重要阵地。如今,许多读者慕名到文宇阁书院读县志、看古籍、品经典。

  “藏书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放。”袁宇(yuányǔ)说,“好书(hǎoshū)不应该被锁在柜子里,文宇阁书院的理念也是全民共享。我们全年无休、免费(miǎnfèi)开放。”

  文宇阁书院现有(xiànyǒu)藏书、刊(实)物300多万本(běn)(册、件),其中图书260万余册、期刊10万多册、历史报纸1万多份,其他文献资料和具有(jùyǒu)文化特色的实物5万多件,还有连环画(liánhuánhuà)3万余册、古籍1000余册、杂志创刊号1000余种。

  “一个乡村图书馆(túshūguǎn)的藏书(cángshū)比不少城市的图书馆还要丰富,可谓洋洋大观。”包建民说。

  “不可否认,以文史资料等为代表的很多(hěnduō)地方文献可能会随着(suízhe)时间的流逝而(ér)渐渐消失,如果不收集起来,就会变成‘废品’‘纸浆’。”这些袁宇心中的宝贝,他统统拿出来与村民分享。

  专程前来阅读的罗城镇村民(cūnmín)胡艳清说:“这里的很多(hěnduō)书是在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看不到的,让我大开眼界(dàkāiyǎnjiè)。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读者都会慕名来到文宇阁书院,遨游不一样的书海。”

  书院的(de)重要功能(néng)是“传道”,以文化人。历史上,有书院以讲学、会(huì)讲等传递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lǐxiǎng)人格,有书院提倡(tíchàng)培养既有道德操守又能经世济民的人才。“希望乡亲们能在书院里多读书、读好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与热爱。”袁宇说。

  文宇阁的“镇馆之宝”——全套1500册影印版的文渊阁版《四库全书(sìkùquánshū)》,是袁宇2008年花52万元购买的。常常(chángcháng)有人问他:“把《四库全书》放在(fàngzài)一座乡村图书馆,意义有多大?”袁宇说:“山区物质贫乏,但孩子们自小就知道中华文化所到(suǒdào)的高度,会自信满满地走出(zǒuchū)大山、走向世界。”

  “了解党的革命历史、地方风土人情,就来这里听讲座、参加读书会。”读者(dúzhě)陈宏说。文宇阁书院广泛开展阅读推广、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研学(yánxué)旅游等活动,仅2024年就开展活动300余场(yúchǎng),参与的干部群众(gànbùqúnzhòng)达2万余人次。

  文宇阁书院在大厅显著(xiǎnzhù)位置(wèizhì)专门开设(kāishè)了理论(lǐlùn)专栏,有马列经典、党的创新理论著作5000余册。馆内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也人气很高,1万多件红色藏品、3万多册藏书特色鲜明。建馆以来,红色展览馆接待人数超15万人次,6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此开展红色研学。

  文宇阁书院每年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袁宇(yuányǔ)说:“书院还要将收藏、开放、研究、普及的工作持续下去,让万千藏书在这里(zhèlǐ)栖息,更好(gènghǎo)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5日 07 版(bǎn))

400个消防水枪头不翼而飞,偷这些设施“真刑”!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